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目录
    2025,15(1), DOI:
    摘要:
    妇科肿瘤创新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
    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卵巢癌和宫颈癌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之首。以湖南省为例,宫颈癌的发病率已进入省内癌症发病率的前五位,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为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宫颈癌和卵巢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并发布了《中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和《中国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为进一步推动湖南省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及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本文将对上述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2025,15(1):10-2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2
    摘要:
    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为主的妇科肿瘤严重影响女性健康,预防和治疗妇科肿瘤是妇女医疗保健中的重要任务。随着免疫治疗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应用,妇科肿瘤在治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晚期和复发/转移性患者,其预后仍不乐观。目前,多线治疗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方式仍然有限,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改善其预后。抗体偶联药物(ADC)兼具传统化疗药物的高活性和靶向药物的高选择性,既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又可以避免严重的全身毒性。基于合适的靶点选择,ADC可以提升治疗的有效性,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ADC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双特异性ADC及ADC联合其他药物可能是未来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对ADC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2025,15(1):21-3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3
    摘要:
    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卵巢癌靶向治疗手段。已有多种PARPi被批准用于卵巢癌一线治疗和复发后的维持治疗。尽管PARPi应用前景广阔,但耐药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PARPi的耐药机制及克服耐药的策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PARPi治疗卵巢癌的最新进展及其耐药机制,旨在为扩大PARPi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15(1):32-3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4
    摘要:
    外阴癌是较为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VSCC)。VSCC可分为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型和HPV非相关型,二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所不同。外阴癌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晚期和复发患者预后不佳。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主的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外阴癌中初步显示出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外阴癌的罕见性,其免疫治疗数据多来自包含外阴癌患者的大型临床研究,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最佳ICI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此外,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疗法等免疫治疗也在外阴癌中显示出潜在效益。本文综述了外阴癌常见免疫生物标志物表达情况、免疫治疗进展及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潜在标志物,旨在为外阴癌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2025,15(1):38-4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5
    摘要: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诱导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近年来在癌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取得了进展性的治疗效果,但目前仍有局限性。本文深入探讨了铁死亡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和抗肿瘤免疫中的双重作用,剖析了铁死亡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潜力,为更有效和更安全的免疫治疗提供一条新策略。
    2025,15(1):46-5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6
    摘要:
    卵巢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而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血运支持,因此,目前正在开发不同的靶向疗法如抗血管生成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总结了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2025,15(1):53-5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7
    摘要:
    目的 在PEO1卵巢癌细胞系中探究姜黄素对尼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通过CCK8试验、平板克隆和TUNEL法检测姜黄素和尼拉帕利联合用药对PEO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RAD51 foci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评估姜黄素对同源重组修复(H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 姜黄素和尼拉帕利联合用药可显著抑制PEO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姜黄素可显著增加PEO1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同时显著降低RAD51蛋白表达水平,抑制HR通路的功能。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下调RAD51蛋白表达抑制HR通路,从而提高PEO1卵巢癌细胞系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
    2025,15(1):59-6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8
    摘要:
    目的 挖掘真实世界中索米妥昔单抗相关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索米妥昔单抗2004年第三季度至2024 年第三季度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信号挖掘,分析其ADE发生情况。结果 共得到ADE信号26个,累及9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合计报告355份。在已知性别的患者中,女性ADE报告数多于男性;在已知年龄的患者中,45岁以上占比居多;ADE报告主要集中在2023—2024年。累及的SOC主要包括眼器官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等;报告数较多的ADE信号包括肺部炎症、周围神经病、视物模糊、腹痛、角膜病变等。挖掘到6个药品说明书未记录的新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包括肺纤维化、结肠炎、外渗、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结论 索米妥昔单抗在真实世界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与药品说明书有一致性,但存在部分新发现的统计学关联性高的信号,临床用药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2025,15(1):66-7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09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SST)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23年9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OSST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6例OS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为16~78岁,年龄跨度大于文献报道,其中2例为绝经后患者。1例患者因月经异常就诊,1例因腹痛就诊,3例因盆腔包块就诊,1例因其他体征就诊。6例均为单发肿瘤,且多数以左侧附件肿瘤为主。6例患者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仅能提供形态学病理诊断,无法确定良恶性,5例患者为开腹手术,1例为微创手术。结论 对于术前影像学提示实性肿瘤、未见远处转移,且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的卵巢肿瘤,应考虑OSST可能。OSST预后较好,手术方式可选择微创手术,针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充分保留生育功能。
    流行病学
    2025,15(1):72-8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0
    摘要:
    目的 估算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2021年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状况和2017—2021年的趋势变化。方法 依据2021年湖南省78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按照城乡、男女性别分层计算湖南省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准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准化率(世标率)、年龄别率、0~74岁累积率等。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计算,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估算。结果 2021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330.05/10万,女性粗发病率314.07/10万,男性粗发病率345.12/10万,世标率199.10/10万,中标率205.10/10万,0~74岁累积率22.46%;农村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313.23/10万,女性粗发病率300.18/10万,男性粗发病率325.28/10万,世标率191.08/10万,中标率196.92/10万,0~74岁累积率21.64%;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382.14/10万,女性粗发病率355.18/10万,男性粗发病率409.36/10万,世标率222.91/10万,中标率229.40/10万,0~74岁累积率24.88 %。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口腔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2021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80.10/10万,中标率96.89/10万,世标率95.90/10万,0~74岁累积率11.16%,男性粗死亡率227.84/10万,女性粗死亡率129.50/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204.48/10万,中标率105.27/10万,世标率104.76/10万,0~74岁累积率11.72%,男性粗死亡率265.40/10万,女性粗死亡率144.14/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72.23/10万,中标率94.14/10万,世标率92.99/10万,0~74岁累积率10.97%,男性粗死亡率216.24/10万,女性粗死亡率124.55/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子宫颈癌。2017—2021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35~64岁截缩死亡率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约4.3%,后者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约3.3%。结论 湖南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种为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肝癌、胃癌,应重点防范。除此之外,甲状腺癌上升到女性发病率的第四位,口腔癌位列男性发病率第五位,也应予以关注。
    综述
    2025,15(1):81-8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1
    摘要:
    药物基因组学通过识别和鉴定与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及其作用靶标,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和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等技术的应用,为新药靶点的发现提供了关键途径。基于患者基因型的分层分析显著提升了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精准性,不仅有助于缩短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临床效果,从而降低药物开发失败的风险。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多基因分析的药物基因组学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然而,如何充分挖掘这些技术的潜力,并加强临床、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仍是药物基因组学在抗肿瘤新药开发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5,15(1):90-9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2
    摘要: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种独特分子亚型,占所有NSCLC病例的3%~7%。尽管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及洛拉替尼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耐药问题始终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挑战。ALK-TKIs原发性耐药涉及罕见ALK融合变异体、ALK点突变、合并其他驱动基因突变及肿瘤微环境异常等因素;继发性耐药则分为ALK依赖性耐药和ALK非依赖性耐药,前者主要通过激酶域突变、基因扩增等机制产生,后者则涉及旁路信号激活、组织学表型转化(如向小细胞肺癌转化)等途径。为应对耐药挑战,新一代ALK-TKIs(如四代TPX-0131、NVL-655等)及联合治疗策略(如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化疗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临床治疗选择。未来,进一步优化药物选择策略、整合耐药突变检测技术及制定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将是推动ALK阳性NSCLC精准治疗进展的关键方向。
    临床研究
    2025,15(1):99-10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3
    摘要:
    目的 评估多西他塞+顺铂+替吉奥(TPS-1)诱导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替代TPF方案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TPS-1方案诱导化疗并完成根治性放化疗的71例LANPC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97.2%,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91.3%、86.7%、90.0%和79.8%。TPS-1方案诱导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全组无4级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结论 TPS-1诱导化疗方案对LANPC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但其在远处转移控制方面仍有待改善。该方案作为TPF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2025,15(1):99-10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3
    摘要:
    目的 评估多西他塞+顺铂+替吉奥(TPS-1)诱导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替代TPF方案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TPS-1方案诱导化疗并完成根治性放化疗的71例LANPC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97.2%,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91.3%、86.7%、90.0%和79.8%。TPS-1方案诱导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全组无4级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结论 TPS-1诱导化疗方案对LANPC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但其在远处转移控制方面仍有待改善。该方案作为TPF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药学服务
    2025,15(1):106-10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4
    摘要:
    目的 基于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阿帕替尼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分析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特点及用药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92例阿帕替尼相关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11~84岁,平均年龄(56.60±16.33)岁。阿帕替尼主要用于治疗胃癌、肺癌、乳腺癌等疾病,存在超适应证用药情况。用药剂量以小剂量为主,其中500 mg qd (25.00%)和250 mg qd (63.04%)较为常见。8例患者的给药频次存在不合理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血液毒性、手足皮肤反应及出血等。79例(85.87%)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在初始用药的3个月内。结论 临床应重视阿帕替尼的安全性问题,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025,15(1):110-11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5
    摘要:
    目的 探讨医药联合门诊中临床药师对肿瘤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管理(MTM)的工作模式。方法 通过医药联合门诊,临床药师对1例晚期肾癌患者使用阿昔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所致不良反应进行MTM,包括药物治疗方案评估和干预、不良反应评估及处理、患者教育和随访等。结果 患者在基于MTM的医药联合门诊干预下,手足皮肤反应明显好转,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血脂等相关检查指标好转,顺利完成抗肿瘤治疗,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未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在医药联合门诊模式下,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全程MTM,可有效解决患者药物治疗相关问题,保障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
    病例报道
    2025,15(1):124-12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7
    摘要:
    目的 探讨格菲妥单抗用于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后线挽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病例报告结合文献分析的方法,对1例55岁女性HGBL伴C-myc/BCL2/BCL6基因重排患者接受格菲妥单抗(CD20和CD3双特异性抗体)三线挽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HGBL伴C-myc/BCL2/BCL6基因重排患者给予R-CHOP-like方案序贯Pola-R-CHP方案一线治疗4个周期后出现疾病进展;二线R-DICE-like方案联合塞利尼索挽救治疗未达客观缓解。基于高肿瘤负荷状态且对传统化疗反应不佳,三线选择格菲妥单抗,治疗3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格菲妥单抗首次给药后,患者出现高热,通过对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监测,判断为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给予托珠单抗干预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对于多重耐药的HGBL患者,格菲妥单抗作为后线挽救治疗可能带来临床获益,但需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治疗期间实施密切监测。
    2025,15(1):130-13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8
    摘要:
    通过分析3例行ddEC-T方案化疗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使用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后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SS)的病例,结合文献学习、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3例患者均在化疗前1 h口服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进行止吐预处理,且均在化疗后24 h内出现SS,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主神经过度活跃(如头晕、发热、恶心、冷汗淋漓、上腹部不适、心慌等)、神经肌肉异常(如四肢麻木、右上肢震颤、小便失禁等)及精神状态改变(如情绪焦躁、烦闷等)。患者接受卧床休息、持续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补钾、补液、止吐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口服地西泮片镇静,症状得以缓解。根据Naranjo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量表,3例患者发生SS与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的关联性评分为7分,评价为“很可能有关”。临床药师分析认为,SS的发生可能与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与环磷酰胺、西咪替丁的相互作用有关,或者可能是由于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剂量增加所致,建议后续治疗中更换为阿瑞匹坦。SS的预防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应尽量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发生。在药物选择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用其他替代药物;若必须联合使用相关药物,则需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
    肿瘤护理
    2025,15(1):137-14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5.01.19
    摘要:
    总结1例面部鳞癌高龄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并发多种皮肤反应的护理经验。皮肤护理要点:综合评估患者放疗进程、用药时机、皮损表现等,鉴别皮肤损伤类型和程度。对于放射性皮炎,通过基础预防保护、焦痂软化清创、药物喷洒修复、点状敷料拼接及塑形包扎固定等措施,促进创面愈合;对于癌性伤口,通过伤口冲淋、坏死组织排液减张、瘘道有效引流及周围皮肤保护等方法,实现对癌性伤口四大核心症状——疼痛、渗液、出血、恶臭的有效管理;对于皮肤毒性反应,通过水疱处理、创面湿敷、药物喷涂及敷料包扎等措施,促进皮肤愈合。黏膜护理要点:对口腔使用负压冲洗式海绵刷及药物含漱,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并喷涂细胞刺激因子,促进口腔黏膜再生;冲洗眼部及周围分泌物,并使用眼膏及凡士林纱布等对结膜进行保湿,预防溃疡。全身支持护理要点:有效预防感染和镇痛、合理营养支持控制血糖、观察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调动家庭资源做好心理支持。患者住院38 d后顺利出院,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显示,局部及全身皮肤恢复良好,体重及营养指标维持正常。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药学科普更多+

      期刊信息


      • 刊      物: 肿瘤药学
      • 主管单位: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编辑出版: 《肿瘤药学》编辑部
      • 地      址
      • 联系电话: (0731)89762609
      • Email:  zgzlyx2011@163.com
      • CN:     43-1507/R
      • ISSN:  2095-1264
      • 邮发代号:  42-391
      • 创刊日期:  2011年
      • 刊期:  双月刊

      排行榜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